今天的“艺起观影”栏目,介绍的是三部近期上映的艺术电影,都触及并探讨了“孤独”的主题。孤独,并不是表面上人们看到的茕茕孑立,更多的时候,它不是一种孤立的感受,相反,它饱满,甚至热情,外围往往环绕着更复杂的情绪,就像作家林语堂曾经形容“孤独”:孤独两个字拆开,有孩童,有瓜果,有小犬,有蚊蝇,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的巷子口,人情味十足。稚儿擎瓜柳棚下,细犬逐蝶窄巷中,人间繁华多笑语,惟我空余两鬓风。如何学会与孤独相处,从孤独中研习人生的道理,这三部电影或许能给出一点启示。
开往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轮船上。神秘的陌生人B博士因偶然机会与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琴多维奇对弈,居然轻易地获胜。可就在续弈之时,B博士遇到了意外情况……这是他一生中下的最后一盘棋。他从哪里来?有过怎样的人生际遇?B博士的故事让人惊奇,也让人心酸。
这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·茨威格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中篇小说《象棋的故事》,在这部作品中,他控诉战争,同时也通过高超的心理书写,写出了人在封闭状态下自我与孤独的抗争——琴多维奇因内心无形的墙与外界相隔,B博士因房间里的铁栅栏与外界分离,象棋维系着他们人生的经纬,成为他们避免自己在孤独寂寞中萎缩的唯一方式。
电影《象棋的故事》借用了茨威格小说的框架,删除了原著大量的内心描写,并且改动了原著的结局,使用时空交错的手法,依托色彩、物、语言和隐喻在现实和过去之间来回穿梭,在插叙和场景与记忆的交替中,在一场脑内风暴似的奥德赛之旅中,最终走向对战争的反思。
整部影片结构精巧,工整流畅,男主角奥利弗·马苏奇出神入化地还原了B博士的精神状态,为影片增色良多。
在中世纪的欧洲,猫被视为女巫的跟班,几乎没有人喜欢它们。让这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得到扭转的,是艺术家路易斯·韦恩,他画笔下那些可爱的猫,让它们从被误解的邪恶形象中脱身,并进入万千家庭,成为人们的亲密宠物。
但韦恩从未解释过他如此钟情于画猫的原因,有人说,他画猫是为了表达对早逝的妻子艾米丽深切的怀念,因为她在去世前曾经对他说: 世界是美丽的,韦恩你要如棱镜一样,把光变成彩虹,投射到人间 。也有人说,他画猫是为了治疗自己的孤独,因为除了艾米丽,世间几乎没人能理解他。
1860年,韦恩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,因为患有唇腭裂,从小受到欺负冷落,无法正常与人交流沟通。父亲早逝,韦恩必须负担起赡养母亲和五个妹妹的重任。从小就显示出绘画天赋的他辞去教职,成为为报刊杂志供稿的自由画家。
一个偶然的机会,韦恩爱上了妹妹们的家庭教师艾米丽·理查森,虽然这段跨越年龄和阶级的爱情并未受到祝福,但两人依旧步入婚姻的殿堂。不久后,艾米丽被查出患上癌症。他们收养的流浪猫彼得,不仅鼓舞了她积极与病魔抗争,还启发了韦恩绘画生涯的主题。在艾米丽的鼓励下,他以小猫彼得为模特进行了大量素描练习。1886年,韦恩发表了第一幅把猫拟人化的作品《小猫的圣诞派对》。
三年后,艾米丽去世,韦恩继续将猫作为绘画的对象,成为英国当时最受欢迎的商业插画家之一。但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,人们对绘画作品的需求下滑,韦恩陷入贫困,两个妹妹的离世也沉重地打击了他。小猫彼得的去世让他改变了画风,创作出一系列超现实的科技猫、未来猫。晚年的韦恩住在疗养院里,依旧以画猫为生活的全部内容。
这部电影的视觉效果十分出色,每个画面都如同油画般精致细腻,影片后半部大量运用超现实主义镜头,用各种棱镜光谱拼出一个绚丽如同万花筒般的绘画世界,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。
2019年的红白歌会上,日本导演北野武作为嘉宾登台,演唱自己创作的歌曲《浅草小子》,其中有一句歌词,“不要说我们已抛弃梦想,我们明明是没有其他路可以选的两个人。”可以说是他对自己曾经的漫才演员生涯的总结。
电影《浅草小子》便是聚焦北野武这段年轻时的经历。他成功的背后有其导师以及友人的功劳。他师从喜剧演员深见千三郎,获得了众多同期演员的帮助,并开拓出自己的成名之路,最终却发现获得名气和成果要付出很大代价,而代价就是那些曾经帮助他获得成功的人。
在师从深见千三郎的那段岁月里,阿武不仅学会了师父的本领,还学到了让他毕生难忘的踢踏舞,更深切领略到师傅对剧场舞台的执迷和专注。然而,随着时代的发展,科技的进步,剧场里的传统技艺终究逐渐衰落了。深见千三郎放不下毕生为之奋斗的剧场艺术,而渴望用更大的舞台证明自己的阿武最终选择离开,转投电影行业,但他从没有忘记过这段轻狂岁月,和师父之间亦师亦友的关系也始终没有中断,直到几年后天人两隔。
影片的最后,74岁功成名就的北野武梦回浅草,就像他在自传里写的那样,“浅草是我人生真正的学校:最早的朋友、最初的恋情、最早的惨事、最初的幸福……都是发生在这里的老街上。”
“铭心妙相:龙门石窟艺术对话特展”是上海大学与河南省文物局战略合作框架下首个工作成果,也是龙门石窟文物首次“登陆”上海,更是龙门石窟文物首次与当代艺术作品同时展出。展览荣获2021年度上海市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推介。整个展览分为“清秀奇逸——北魏造像与书法”“大唐风范——唐代龙门造像与佛教”“盛世重归——龙门流失文物的追索与保护”三个单元,由27件龙门石窟研究院藏品和9位艺术家的16件当代艺术作品组成。
“饮水思源——上海中国画院藏红色主题作品展”分为“革命英烈 时代楷模”“革命圣地”“劳动最光荣”“时代风采”四个篇章,七十多件上海中国画院院藏作品呈现中国奋斗历程,表现了画院画师们对党真挚的情感、对革命历史的缅怀、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自豪。画师们的创作将历史真实与艺术现实相结合,在艺术风格与精神文化的融合上不断达到新高度,用作品吸引人们关注党史、敬仰英雄。
这些中国画作品回顾了党的辉煌历史,展现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、革命圣地和优秀人的风采;画师们在创作时饱含真挚的情怀与担当,既融入对祖国建设的新的情感,又与当时的时代合拍,在构图和笔墨语言上不断创新更迭,艺术化地展现中国的光荣历史和不朽功勋,将党史知识与艺术审美融为一体。